“苏州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王 多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朝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经典名句。这首诗和这句诗,在日本广受欢迎,知名度最高,在日本人评选的“你最喜爱的唐诗”中,此诗高居榜首。据说每年春节前后,都有大量日本游客专程来到苏州,驻留寒山寺,专门体验“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千古意境。
然而苏州的文化名片虽然在日本名气很大,但这些年来,苏州给人的整体印象不是体现在文化上,而是更多的是工业硬核气息。比如苏州工业园区在上世纪就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样板。苏州还以台资台企韩资韩企众多而留下了人口与工业输入型城市的印记。在海外中国学的视野中,一提到苏州,首先想的是六个字的中国特色——“苏州工业园区”。
作为局外人,作为一名智库研究者,笔者认为除了苏州一手文化好牌,没有打好之外,更应追问的是,在跨越21世纪第一个20年之后,苏州还需要怎样的发展,制约苏州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什么?
“苏州问题”的实质是认识不到苏州有问题。
一是工业硬核色彩吞噬一切。苏州三产结构中,第三产业只占三分之一左右,二产接近70%,这个结构对于城市未来发展来说,应该不是主流样态。上海的三产占比达到80%以上,世界主要大城市几乎都不是以工业立市。苏州的GDP总量正在接近上海,人均GDP已经超过上海,苏州的下一步目标是什么,定位一定要想清楚。上海既是对标样板,当然也可能是前车之鉴。
二是在脱虚向实的喝彩中失去转型时机。几年前经济脱实向虚的不良倾向,受到极大的舆论批判。苏州曾经因为守住了实体经济,并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上佳表现,而成为坚守实体经济并取得经济发展成就的样板。但是万事都有两面性,实体经济可以守住就业守住民生,但无法守住工业增加值,并承担巨大的被替代风险。这里需要辩证思考:脱实向虚的合理性在哪里,而脱虚向实的机械性在哪里?
三是发展价值观缺少国际视野。苏州拼工业、拼产业规模的做法,在改革开放之初,可以说是无奈之举,但是进入21世纪新型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做法依然没有大改,就会拖住苏州的下一步纵深发展。其背后是对三产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动能的价值观认识差异。依托以文化产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发展,是当今所有城市经济社会转型的共同路径,举凡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都是这样一个套路,文化发展绝不是发展文化,纽约、伦敦文化战略发展的背后,是智慧经济、创意经济和头脑经济,西方国家的城市发展都是通过文化发展实现转型。在这方面,苏州需要价值观认识上迅速跟上时代步伐,迅速具备全球视野。
总之,苏州最大的问题,我们认为是长期二产扩张带来的经济增长奇迹,形成的执政思维中的根深蒂固的“路径依赖”无意识。这是苏州需要破解的重中之重的思想根源问题。这种路径依赖最大的危害,不仅是意识不到自身的问题,反而掩盖了真相,把问题当优点,久而久之,麻痹至“死”。
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1.将苏州作为长三角智库论坛主办地。每年召开一次论坛大会,不定期召开分论坛,聚集长三角、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富创新活力的头脑于苏州,重要的不是为苏州的发展提供什么建议,而是让苏州切身感受到全国、全球最前沿思想的脉动,打破思想路径依赖,睁开眼睛看世界不只是19世纪中国人需要做的,更是21世纪中国人同样需要做到的。
2.组织专门团队认真研究苏州转型的路径、方法与项目等核心命题。建议内部立专项研究课题:——“苏州去工业化”专题研究,组织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共同深入研究。另外,苏州还要加强扩大第三产业占比研究,2000亿的文旅收入可能苏州认为已经做得足够大,但与苏州体量相比,2000亿做得实在太小了,这背后是什么问题,有哪些差距,需要仔细思考。
3.切实加强智库建设。苏州本地拥有比较多的智库专家人才队伍,但与上海、北京相比,还存在明显的质量不足的问题。建议苏州高度重视智库建设,力争在几年内打造几个高端智库品牌,广揽人才,良禽择木而栖,手笔可以再大一点,智库机制建设可以更灵活一点。
(作者系解放日报思想周刊主编、智库专家)